端午節又叫「端五節」、「重五節」、「端陽節」、「重午節」、「蒲節」、「天中節」,近來又成為「詩人節」;台灣民間則俗稱「五月節」或「肉粽節」。

 

  「端午」古人並不專指 農曆五月五日 ,從前每月的初五,都稱作「端午」,直到唐玄宗「端午臨仲夏」的詩出現,「端午」才成為 五月五日 的專稱。

 

  粽是俗字,亦是簡體字,正字應作「稯」,古稱「角黍」,是由竹筒米發展而來的。角黍之後,江南培育出稻的變種,比黍更黏、更滑的糯稻,才有糯米粽。

 

  至於端午食粽習俗始何時?最普遍說法是紀念屈原而來,最初把熟米飯投入汨羅江中,後來屈原托夢米飯被魚類吃了,因此人們就改裝入竹筒或竹葉包裹起來。

 

  其實端午吃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,當時名「角黍」,是用黍米包成揫角狀,用於夏至祭祀用;也有簡粽之記載,因為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,如原住民的烤竹筒飯;到晉代,粽子被正式當作端午節食品,有加料粽之出現,往後的各朝代則有不同粽子出現,如南北朝雜粽、唐代糯米、宋代艾草粽、明代的豆沙、豬肉、松子仁、胡桃粽等,由此可見粽子在中國歷史上已很久遠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華泰碾米工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